卢长健副会长在豫西抗日根据地联席会暨 赠书活动上的讲话
2025年10月24日

同志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81周年。郑州市老促会主动作为,发起召开此次联席会议,这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充分保护好利用好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宝贵红色资源的有力举措,必将对全省上下传承老区精神、振兴老区文化、促进老区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下面,结合大家交流发言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辉煌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开辟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党中央关于发展河南、“绾毂(wǎn gǔ)中原”战略决策实施的主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深入研究、精心保护、永续传承。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党中央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决策。1944年4月起,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其第一阶段为河南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河南豫中、豫西45县沦陷,加上之前豫北、豫东、豫南沦陷的42个县,河南省辖的111个县共有87个县沦陷。这就使坚持敌后抗战的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地位、人民军队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解救困难同胞,打败日本侵略者,党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了“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我查了一下,从1944年4月22日到1945年10月31日,19个月时间内,党中央关于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电文、指示、活动达51次,涉及形势任务、战略方向、兵力抽调、组织建设、财政经济、统一战线等多个方面。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南下干部,对南下部队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对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三部人民军队胜利会师致电祝贺,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原地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党中央、毛主席的关心和指导,对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创立、巩固和发展,是太岳、太行、冀鲁豫、八路军南下支队以及新四军四师、五师等六路抗日武装共同奋斗的结果。最先进入豫西的是著名的皮徐支队。1944年9月初,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调集部队和地方干部1700余人,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在取得了夜袭日军登封飞机场、奔袭陇海铁路巩县黑石关铁桥等战斗的胜利后,建立了以东、西白栗坪为中心的嵩箕抗日根据地。此后,以韩钧为司令员的第二支队,开辟了洛西抗日根据地;以陈先瑞为司令员的第三支队,开辟了以临汝、汝阳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伏牛山抗日根据地;以张才千为司令员的第四支队,开辟了禹(县)密(县)新(新郑)抗日根据地;以张剑石为司令员的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宜阳、汝阳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伊(河)洛(河)抗日根据地;以刘昌毅为司令员的第六支队,开辟了禹(县)郏(县)临(汝)登(登封)抗日根据地。同时,新四军五师黄霖率部从湖北境内的大悟山北上,开辟了南至信阳、北到叶县、西起泌阳、东至正阳的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豫中抗日根据地。六路抗日武装坚决执行党中央命令,挺进河南,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与各地党组织、党员联系,放手发动群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取得生存发展,解放了被国民党当局放弃了的广大土地和上千万灾难沉重的人民,为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对取得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抗日战争局部反攻以来取得的重要战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根据地“是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使八路军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根据地建设中得到了锻炼和壮大,并从中走出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领导骨干,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战精神;它打破了日军西进西安、陕甘宁的企图,保护了西南抗日的大后方,沟通了华中与华北、陕北的联系,改变了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的处境,发展了全国抗战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党中央 “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抗战后期党中央“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南进战略构想的重要支点,也是抗战胜利后“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北进战略构想的重要支点,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大事记》,是这段辉煌历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由省老促会和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牵头,在7个地市、31个县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部忠实记录河南军民抗战史实的巨著终于面世,让河南老区人民用鲜血筑起的历史丰碑永远彪炳史册。
这部《大事记》的编写是一场跨越三年的“历史寻根之旅”。据了解,自2021年启动编纂工作以来,省、市、县三级老促会和党史部门组建专班,开启了“地毯式”资料征集。编纂团队先后赴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军区以及陕西、山西等地档案馆,查阅了数以万卷的文献资料。收集研究了全国全军全省相关党史资料、党史老区史图书、党史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各类书籍,根据大事记附录列出的主要参考书目,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有上千册、几千万字。为了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还原真相,他们顶着酷暑严寒奔走于豫西各地的革命旧址,寻访抗战老兵及烈士后代,抢救性记录口述史料,把口述史料与文献记载逐一比对。正是这样“字字千钧、句句较真”的深耕细作,才让这部著作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严谨的精度,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参加编纂工作的绝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大家本着一个信念:为历史立言、为时代讴歌、为发展助力,克服年老体弱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编纂工作。可以说,《大事记》承载着这些老同志的老区情怀、精神寄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发扬光大。
这部《大事记》的编写,更是一次对革命先辈的深情致敬。《大事记》作为首本全面系统梳理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建立、发展过程的编年体著作,详细记录了1944年4月河南战役爆发,至1945年10月河南军区主力部队撤离根据地19个月内,豫西、豫中地区发生的大事、要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倒地”运动,《大事记》多处提到“倒地”运动,对运动的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豫西专署在搜查一个伪乡公所时发现了一份国民党巩县县政府关于灾荒年贱价出售田产房屋准予原价买赎的布告,经调查发现,这是巩县实力派为了拉拢人心提出并上报,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批准广而告之的规范性文件。皮定钧司令员认为,这正是利用国名党文件的合法形式为贫苦老百姓办事的好机会,要求行署出布告,立即快办,从而在豫西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在巩县“倒地”斗争中,仅芝田、涉村、米河、夹津口、大峪沟5个乡镇,共倒地1.36万亩。1945年6月,河南区党委制定《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并发布各地,具体规定了“倒地”的基本原则和办法。基本原则是:“穷要倒富,富不倒穷,贫富相等,协商处理。”通过倒地,使广大贫苦农民把灾年廉价卖出的土地、房屋按原价倒回,当场烧毁了卖地契约,使土地还家。“倒地”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失地农民获得土地后,无不欢欣鼓舞,生产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丰收后把多余的粮食支援部队做军粮,还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军参战,军民团结抗日。“倒地”运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武装斗争与合法形式的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为贫苦农民争取利益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传统,从而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毛主席经常讲,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倒地”运动可以称之为敌为我用。“倒地”运动为我们打开了我省土地改革演变过程的一个窗口,对完善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政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深入研究豫西抗日根据地抗战历史,为豫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奋进力量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大事记》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在深入挖掘豫西抗战历史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著作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也对后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我认为未来豫西抗日根据地联席会的工作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研究,系统梳理根据地发展脉络。一是加强对普遍性问题,如根据地党组织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土地政策、经济政策以及广泛的统一战线等多维度研究,搭建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四梁八柱。二是开展特殊性问题,如南渡黄河、兵运工作等方面的机动性研究,为全国根据地发展史研究提供独特经验。太岳、太行以及八路军南下支队都是从济源的邵原、坡头等地跨过黄河参加豫西抗战的,杜八连等河防堡垒在八路军兵力转运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我让办公室查了一下《济源革命老区发展史》,很遗憾,这方面的记载付之阙(que)如。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兵运工作的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由新三十五师改编的第五十五师先后起义,开创了国民党师以上部队成建制起义的先河。毛主席称赞“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1946年9月13日,奉中共中央命令,在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了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解放战争中,三十八军随陈谢的四纵、秦基伟的九纵行动,组成了赫赫有名的陈谢兵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冀鲁豫边区发展史等编纂经验,再接再厉,再攀高峰,继续写出一部厚重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史》。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辉煌历史,提炼弘扬河南(豫西)抗战精神。河南抗战不仅在豫西大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形成了伟大的河南(豫西)抗战精神。河南(豫西)抗战精神孕育在广大的豫西、豫中地区,是八路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在殊死搏斗中凝聚形成的,它丰满而厚重,庄严而博大,生动而鲜活。河南(豫西)抗战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作了高度概括,“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也有完整的表述,“太行”精神也形成了共识,但河南(豫西)抗战精神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还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丰富和完善。这种表达不仅仅是文字技巧问题,还需要大量的史实作支撑,体现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独特的精神价值。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使这段历史不仅停留在教科书里,更要活在当代人的心中,使其转化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充分发挥联席会的作用,助力豫西老区全面振兴发展。一是发挥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围绕老区振兴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联合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形成推动老区发展的外部助力。二是推动红色资源系统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应牵头组织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建立系统的保护名录,推动革命遗址的整体性、连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让红色记忆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联合策划“豫西抗战红色旅游线路”,整合区域红色资源,推出研学体验、情景剧展演等特色项目,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激活老区振兴新动能。三是加强区域合作。联席会要建立六地市常态化协作机制,推动信息互通、政策联动和产业协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真正将老区的“红”“绿”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