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调查研究/县(市、区)调研成果
县(市、区)调研成果

古村焕新颜 红绿促振兴 ——关于登封市袁桥村依托古村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5-10-24 15:44:30  浏览量:340





古村焕新颜 红绿促振兴

——关于登封袁桥村依托古村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

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登封袁桥村是一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曾是豫西地区典型的耕读传承之乡,也一度被列为郑州市级贫困村。近年来,袁桥村通过整合古村资源、红色文化与慈善力量,探索出一条“古村落保护+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的振兴路径,实现了从贫困村到集体年收入超150万元幸福村的跨越式发展。

一、背景情况:历史古村落的困境与机遇

袁桥村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距市区8公里,全村380户、1800人,耕地700亩,林地1060亩。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600年古槐、500年石臼爻、400年避难楼、300年古民居、200年古寨墙及百年私塾院等丰富遗存。

袁桥村同样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1939年2月,中共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在此秘密召开,这里也是豫西抗日战争筹备地、革命老区。随着时代变迁,村落一度衰落,2011年被认定为市级贫困村,至2018年仍有贫困户18户、贫困人口49人。

面对发展困境,袁桥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动古村焕新与红色文化融合,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振兴之路。

二、主要做法: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一)创新保护机制,活化古村资源

袁桥村坚持“先安置、后保护”原则,在村北建设美丽乡村安置区,建成87处乡村庭院、1栋幸福楼、1栋供餐楼及2栋电梯家属楼,配套供暖站等设施,实现58户350名村民搬迁入住,人居环境根本改善。

在古村修复方面,依托上海交大编制的《总体规划》,完成革命文物建筑8处院落、40余间房屋的修缮,复原明清古寨墙750米、古寨门3座、古戏楼等28处226间历史建筑。

创新推行传统建筑认养机制与“共同缔造”机制,通过党员干部划片定责、积分管理等方式,引导村民以投工投劳、捐赠老物件等形式参与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教育阵地

袁桥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集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修复革命遗址:对中共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等进行保护修复,打造红色历史实景课堂。

建设展馆集群:设立红色文化展馆,通过历史图片、实物陈列与文字介绍,展现革命奋斗历程。

    开发实践课程:与学校、党校合作开发主题教育课程,成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登封市委党校流动教学基地。

 

2025年3月,郑州市侨联组织党员干部赴袁桥开展红色教育,此类活动已成为常态。

(三)构建产业体系,促进农文旅融合

袁桥村围绕“1114”工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区”:美丽乡村安置区,展现乡村振兴中的村民幸福生活。

    “一寨”:以古村寨为核心,整合红色文化、古建文化与乡村历史。

   “一街”:特色小吃街,汇集河南全域风味。

   “四园”:儿童游园、水上乐园、花果田园与蔬菜采摘园,实现四季有景、全年可游。

在产业实施中注重差异化与功能融合:

特色产业延伸:依托200亩老梨园与540亩新梨园,建设梨膏加工厂,年产能1吨,产值达100万元,占村集体收入70%以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与旅游带动,实现三产循环,预计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红色研学拓展:依托“登封红船”定位,开发民俗文化、农耕技艺、非遗传承、千坊百技、红色袁桥等5大系列20门课程,获“国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十余项荣誉。

    民宿集群建设:利用旧窑洞与闲置房屋,建成德润居、嵩阳居、农耕小院、樱桃小院等6处民宿,涵盖多种房型,可接待游客200余人,有效延伸旅游服务链条。

(四)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四方共赢

袁桥村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村民”运营模式,形成“1234”发展特色:

一个目标:促进乡村振兴

两个确保:确保村民就业与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

三大收益:全民股份分配、种植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合作社

四方共赢: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共同发展

村民享有土地租金、务工工资与合作社分红三重收益。目前90%村民加入种植合作社,95%加入经济合作社,股民分红比例从2021年的10%提升至2023年的20%。

三、发展成效:从贫困村到幸福家园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袁桥村乡村旅游项目自2021年6月试运营以来,游客接待量与收入持续增长:

2021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营业收入300万元

2022年春节单日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

2023年接待56万人次

2024年接待60万人次

2025年春节接待11.19万人次,正月初一单日收入40余万元

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8万元增至2022年的20万元,2024年突破150万元。

(二)社会效益全面彰显

就业增收:安置本村及周边村民500余人就业,涵盖建设、管理、演艺、保洁等岗位。

慈善养老:设立河南省首家慈善工作站,为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0-1000元生活补助,截至2025年9月累计发放621.69万元。

人才回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与退休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有效缓解农村空心化。

(三)文化效益日益凸显

袁桥村已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古村落文明的重要平台,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乡村振兴劳模出彩基地等称号。

四、经验启示:可资借鉴的袁桥模式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

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争取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900万元,快速完成旅游公路改造。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由袁氏三兄弟成立保护与发展公司,累计投资3.8亿元,实现公益与市场双赢。

(二)新乡贤回归带动乡村发展

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投资近4亿元修复古村落,成为振兴关键力量,彰显新乡贤在人才与资金引进中的重要作用。

(三)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协同推进

 

袁桥村将古村保护、红色传承、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形成互促共进格局,与重庆忠县“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浙江平湖“片区带全域”模式等成功经验高度契合。

(四)共建共享与利益联结均衡发展

“四方共赢”模式确保各方利益均衡,公司、村集体、合作社与村民形成命运共同体,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袁桥村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与革命老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完全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传承与振兴的双赢。袁桥探索的“古村落保护+红色文化传承+农文旅融合”模式,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也为传统村落复兴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李韵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