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古韵文旅融合
——关于登封市杨家门禅心居项目的调研
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杨家门村是登封市少林街道玄天庙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嵩山腹地,毗邻少林寺景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及活化代表,也是乡村振兴的典范。村庄内丘陵谷地并存,泉溪自成水系,建筑材料以旧砖瓦、老石料、木材、夯筑黄土等为主,用传统工艺修复了三合院、四合院及石窑等中原特色民居。然而,在开发前,杨家门村是“空心村”:村民搬离,旧屋倒塌。
2018年,在登封市推动“乡村振兴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相结合”的背景下,投资人陆海龙带领团队对杨家门村实施保护性开发,以“禅心居”为核心品牌,秉持“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古村落风貌,并融入当地文化(农耕文化及禅宗文化等)、嵩山自然景观,打造集崇山书院、乡村民宿、素食和小院火锅、老茶滩、非遗古法制香体验、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业态。项目先后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成为登封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二、主要做法与创新实践
1.坚持“修旧如故”,活化古村风貌。
原貌修复:不填沟、不挖山坡、不拆除老房、不砍伐古树等,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利用原有石料、砖木、土墙等材料,聘请老工匠,采用老工艺修复房屋,保留夯土墙体、硬山顶双坡面等中原民居特色。
生态融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石头、磨盘铺就小径,点缀莲池与罗汉造像,使建筑与嵩山山水自然交融,营造“拙朴中原风情”。
文化赋能:将农耕文化、少林禅武文化、素食养生、非遗工坊(如拓印、陶艺)融入空间设计,形成“生活禅”体验场景。
2.构建多元业态,实现产业联动。
禅心居通过五大产品体系,形成“可体验、能落地”的产业闭环:
乡村民宿:以“梯渡山舍”为代表,打造21间客房,结合崇山书院、八段锦晨练、香囊制作等活动,让游客“住在博物馆、生活在传统文化中”。
乡村振兴教育培训:联合农道学堂等机构开展实战培训,2025年举办“乡村运营实战公益大讲堂”,吸引全国60余名学员,聚焦乡村振兴中的“乡村运营”“盘活闲置资产”“农民参与”“壮大集体经济”等痛点。
传统文化体验:开设少林武术、古法制香、茶道、书法等课程,年接待国际游客超500人次,成为登封对外文化交流窗口。
素食餐饮:采用嵩山时令野菜、自种蔬菜,推行“减法烹饪”,食客评价禅心居素食:“少油少盐少负担,有滋有味有健康”。另外,“禅心居小院火锅”连续6个月占据抖音郑州美食榜第一名,成为网红打卡点。
自然教育研学:设计农耕采摘、草药识别等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50余批,服务学生超1.2万人次。
3.创新运营机制,破解乡村难题。
活态保护模式:通过“保护+科技+文化”融合,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地下管网等环卫设施先行建设,并引入智能卫浴、无感照明等设施,提升体验舒适度。
村民共赢机制:引导村民参与餐饮、民宿运营,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通过“老村带新村”,盘活闲置院宅,吸引百余名村民返乡就业。
轻资产运营:以“小投入撬动大产业”,例如通过“简咖啡”等业态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40%。
4.政策与资源整合。
登封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等项目,支持传统村落修复。
联合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农道联众等机构,提供规划设计与产业孵化支持。
三、成效与影响
经济效益:民宿年入住率达70%,接待住宿客人超5000人次;年营业收入突破30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村集体收益增加20万元。
社会效益: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百余名村民参与餐饮、民宿等板块;成为郑州、许昌、平顶山三市游客休闲目的地,拓展“近郊探园”旅游线路。
文化效益: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登封市依托项目延伸“嵩山民宿”品牌;
通过非遗工坊、禅武课程传承中原文化,被列为“郑州大学国际学生体验基地”。
四、经验启示
1.文化为魂,守住乡村根脉。
坚持“修旧如故”,避免大拆大建,将传统民居与现代需求结合,使乡愁记忆转化为文旅资产。
2.产业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通过“民宿+教育+餐饮+非遗”多元业态,形成互补闭环,破解单一业态盈利难题。
3.村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以“老村带新村”模式,引导村民成为运营主体,确保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本地。
4.政策引领,整合跨界资源。
政府需统筹规划、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机构,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未来展望
禅心居计划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从“一村活化”到“区域联动”。将扩容民宿至150个床位,建设“童村营地”提升研学容量;实施“新村民计划”,引进文旅人才,打造文创市集,培育本地带头人;联动周边3个村落,打造“嵩山十里古村长廊”,构建全域旅游线路。
杨家门村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并非悖论。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创新与村民共建,“空心村”也能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活力乡村。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