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工作交流/工作交流
工作交流

戴湾村: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5-10-21 16:45:00  浏览量:353




戴湾村: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风尚

汝州市老促会 蟒川镇老促会 马鹏亮 宋乐义 袁旭奇

      秋日的戴湾村,刚下过雨的早晨阳光让人温暖,沿河而建的村中街道上,“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文明标语格外醒目。然而,几年前,这个宁静的村庄却是另一番景象: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沉重的“人情债”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改变,始于村里那个看似不起眼,却握有“移风易俗”金钥匙的组织——红白理事会。

      “硬规矩”管住了“穷讲究”

      戴湾村位于汝州市革命老区蟒川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2600余人。为了更好地规范村里的红白事,2020年,戴湾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分五个片区管理,并与蟒川镇的网格化管理系统深度结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协作机制。红白理事会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等多种措施,在推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村里的红白事(包括婚丧嫁娶、生日宴、满月宴等)必须提前半个月报备,宴席人数不得超过15桌,节俭、低调的办事风格成为了戴湾村的新风尚。”戴湾村村支部书记陈二红介绍说。

      规矩刚出台时,不少村民抵触。“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改?”“办得简单了,怕人家笑话咱不孝顺。”面对质疑,理事会成员们挨家挨户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转变的契机,发生在村民李某家。

      去年,村民李某举办宴席,根据村里的规定,宴席不能超过10桌。然而,李某为了面子,准备了24桌宴席。得知情况后,网格长第一时间到李家进行劝导,并将陈铁圈会长和理事会成员一起请到现场,开展了耐心细致的劝说工作。经过一番沟通,李某最终同意缩减宴席人数。事后,李某算了算账,居然节省了不少钱,他感慨:“这事办的又轻松还不失面子,这才是对的!”

      “好家风”胜过“厚家当”

      红白理事会改变的,不仅是账本上的数字,更是深植于人心的观念。在戴湾村,红白理事会与蟒川镇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网格长的积极作用。全村共划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网格长负责,网格长通常是常年在家的年富力强、具备威望的村民。网格长不仅负责日常的村务管理,还承担了红白理事会工作的宣传和落实任务。它让村民们意识到,真正的体面与孝顺,在于日常的点滴行动,而非一时的风光。

      在村里,村民隋秀蓉孝顺婆婆的事迹,已成为一段佳话,更是红白理事会倡导“孝道文化”的生动注脚。

      隋秀蓉的婆婆今年已经87岁,除了行动不便外气色和精神头依然很好,这都得益与随秀蓉的悉心照料。早上,婆婆要起床在屋里喊了一声,隋秀蓉就赶紧放下手中的家务走进屋里,为老人穿衣、洗脸、梳头。记者走进她家时,小院干净整洁,老人屋内没有一丝异味。

      “妈,连着下了几天雨,今天外面天好,等会儿吃完饭我扶您到院里坐坐。”隋秀蓉一边说着,一边为婆婆梳头。

      当问起这样伺候老人累不累时,隋秀蓉的回答很直爽:“谁都有老的时候,照顾老人都是我们子女应该做的,真的没啥。”

      隋秀蓉的事例,被红白理事会大力宣传,树立为全村学习的榜样。

      “新风尚”带来了“真幸福”

      如今,走进戴湾村,能清晰地感受到文明新风带来的变化。在村中玉带河公园里,几位老人聊起村里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这红白理事会,办的确实是好事!酒席少了,随礼的负担也减轻了。”“可不是吗,现在挣钱多不容易,随个礼就的几百,村里提倡不大操大办是对的。”“是啊,现在大家都不比谁家办事场面大,就比谁家老人穿得干净、气色好,这风气正了。”

      为了推动移风易俗的有力开展,戴湾村的“党员带头”作用也成为红白理事会的重要推动力。村支部委员武朋朋身体力行,率先签署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模范带头,将自家的婚丧喜庆事宜严格按照规定。在她的孩子12岁生日时,武朋朋拒绝了亲朋好友的宴请提议,只为孩子准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蛋糕,并向孩子传授节约和感恩的理念,这也成为村民们竞相学习的好榜样。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思想觉悟,戴湾村在红白理事会的推动下,积极开展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并着力打造文明家园。村里通过设置“孝善一条街”、制作孝善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传统美德和国家政策,倡导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良好风尚。

      陈二红总结道:“戴湾村红白理事会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等多种措施,在推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下一步,戴湾村红白理事会还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对政策的认同感,进一步完善红白事资金管理制度,确保减轻村民经济负担,创造更加有成效的移风易俗工作成果。”

      夕阳西下,戴湾村在暮色中更显宁静祥和。那曾经喧嚣的唢呐声、那令人窒息的攀比风,已渐行渐远。这个红色老区村的红白理事会,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大文章”。

(责任编辑:张羽洁 )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