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摘要:淇县,古称朝歌,曾为殷末帝都和卫国国都,是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的故事发生地。近年来,淇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线,示范带动、分类推进、标本兼治,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先进县、全省首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行动先进县。2023年8月,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淇县召开。
背 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脏乱差普遍存在等突出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淇县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走在前、做示范。
做 法
(一)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党政主导抓落实。通过设岗定责、开展先进典型选树等措施,构建了党政主导、统筹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村庄清洁行动专班,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制定出台了《淇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工作任务,签订责任目标,制定实施路线。二是强化机制引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工作任务纳入县委、县政府绩效考评和重点目标管理范围。建立“县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四位一体的梯次推进工作机制。三是统筹联动推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绿化管护、改厕管护等纳入同一网格管理,整合全县村庄保洁员、巡河员、护林员、治安员、道路养护员“五大员”2532人,嵌入1200个网格,做到监管全覆盖。
(二)分类施策、梯次推进,精准治理打基础。将村庄分为整治村、提升村、示范村三类,梯次推进、全域提升,不落一村、不留死角。一是重点改造“整治村”。整治村主要是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重点对照省市治理“六乱”的7条标准和开展“六清”的7条标准,加强街道、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管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开展环境整治,突出解决“脏乱差”问题。二是稳步打造“提升村”。提升村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村庄治理有效的村,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的基础上,以巩固、提升为抓手,完善村庄清洁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四旁”绿化和“庭院美化”。三是全力塑造“示范村”。示范村为“千万工程”“四美乡村”示范村,及其它成效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村。建立“三类村”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达标一个、晋升一个。目前,三类整治村已全部“清零”,示范村由12个提升到74个,示范村占比达到45%。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找路径。准确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立足资源禀赋,努力绘就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魅力风情画卷。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村庄规划划定红线、守好底线,挖掘村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现山水田园、历史文化和村庄有机融合。二是大力塑造特色。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先后涌现出“民俗秦街”“老家赵庄”“红色鱼泉”“艺术东掌”“十美鲍庄”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大石岩村依托红色资源建红馆,开发红色研学游,将山区变景区,以产业振兴促环境改善,2019年12月16日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军转退休干部徐光参加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三是坚持示范带动。坚持以景区的标准谋划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开展A级旅游示范村创建活动,累计评选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灵山街道赵庄村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灵山街道跻身河南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美丽小镇行列。
(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常态长效夯根基。注重从“根”上治,“面”上管,形成常态,保持常效。一是纳入新村规,由“强制管护”转为“自觉行动”。如,黑龙庄把村庄清洁环境整治、“门前四包”等具体做法纳入村规民约,设立电话投诉、问题随手拍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推动形成村庄自己住、环境自己护、责任自己负、监督自己干的农民自我管理机制。二是划小单元格,由“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庙口镇建立了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三位一体网格化包保体系,实行“总网格长、分网格长、网格员”三级网格管理制度,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三是创新积分制,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桥盟村构建特色积分体系,实行以户为单位的环境评比“积分制”,将户厕改造等纳入积分制管理,采用以积分兑换物品的办法,调动群众积极性。
(五)群众主体、公众参与,共治共享促长效。一是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最美清洁户等文明乡风评选,扭转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二是动员多方参与。针对人居环境落后村,建立县直单位联系分包机制,帮助村庄开展道路、河道、宅旁绿化和公共绿地等建设。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128家企业与163个村结对共建,实现乡村振兴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三是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放大榜样引领效应,激发了全县上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全民关心、全域整治的浓厚氛围。
成 效
(一)打造乡村“新面貌”,村容村貌全面提升。近三年全县整合资金18.6亿元用于和美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以上。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整治残垣断壁360处,提升背街小巷210条,推进“一宅变四园”150余处,绿化61个村庄公共空间,全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擘画乡村“新画卷”,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民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不断提升,真正由政府主导转为村民自觉行动,村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的主体,主动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三)擦亮乡村“新名片”,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更加有力。坚持以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先后评选明星党组织书记90名、回引头雁78名,聘请49名乡村建设顾问,探索出“小村规大治理”“积分制”“随手拍”等工作机制,党的基层建设和乡村建设同步提升。
(四)焕发乡村“新活力”,乡村产业和美丽生态互促互进。积极探索以“美丽环境”带动“美丽产业”、催生“美丽经济”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和美赵庄、康养鲍庄、灵泉妙境凉水泉等10个国家和省级特色旅游村,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近万元。全县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专家点评:淇县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淇县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收运、污水治理、道路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等,全面补齐了乡村建设短板;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积分制”“红黑榜”等制度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村落原有的乡土风情、传统民俗得到发掘,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与乡村产业相结合,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俗、农趣体验等新业态,催生了“美丽经济”。“淇县模式”顺应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对各地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点评人签字:程传兴 研究员 河南农业大学原党组书记
2024年9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