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老促会工作水平
福建省漳州市老促会
漳州市老促会于1995年5月23日成立,历经五届。去年5月份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现有驻会人员9名,其中3名为工勤人员。漳州老促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和省老促会的有力指导下,根据老促会的性质和特点,围绕“五个重要”的定位,紧扣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确定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积极创新工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讲究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老促会工作水平。
一、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增强自身素质,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市除了长泰区外,其他县(区)均已完成老促会换届选举工作,由县(区)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兼任或刚退下来的领导担任会长,展现了新的活力。2017年5月我会成立了中共漳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兼合式支部,并于今年初按规定程序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去年5月份,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会的指导下,我会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3位刚退休的市直机关处级干部进入市会领导班子和兼合党支部领导班子,增强了我会的领导力量和工作活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坚持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每半年制定一次学习计划,每个月开展一次兼合党支部学习活动。学习讨论习近平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学习党委、政府有关文件。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素质,了解和熟悉中心工作,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牢记使命,尽职履职。老促会牢记老区人民的贡献和老区精神,真心实意地关心老区、服务老区,默默无闻地为促进老区群众致富、推动老区乡村振兴贡献微薄力量,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老促会的肯定和赞赏。2020年,我会罗春生会长、龙海区老促会原会长陈海石被全国老促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15年,漳浦县老促会及会长戴全成分别被漳浦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2018年,我会简清水副会长和戴全成、陈海石、黄汉阳等4位市、县老促会领导也被全国老促会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四是改善办公条件。我会经过多方协调,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决定把市中心大同新巷12号一幢庭院式二层小楼(占地面积约600㎡,建筑面积278㎡)作为我会新的办公场所。2020年底装修完成正式启用,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
创新工作机制。市老促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罗春生会长的领导下,认真研究谋划新时期我市老促会的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①健全学习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兼合式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打牢思想政治建设的根基。②进一步完善奖教助学制度,用好有关基金。在做好奖学助学的基础上,去年我会在平和县选择4个老区乡镇,开展奖教试点工作,社会反响很好。今年我们已在全市各县(区)全面推行,激励老区学校的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培育老区后代。③创新工作平台。去年我们成立了“漳州市老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聘请了有关老领导等6位专家,并发给聘书。同时建立了市老促会工作联络员制度,首批聘请了市直有关部门15位联络员,并发给证书。④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我市老促会挂钩联系一个老区乡(平和县长乐乡),各县(区)老促会也分别挂钩联系一个老区村。既能及时了解老区群众的真实情况,又能多为老区群众办好事实事。⑤建立宣传工作考评机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新一届老促会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好,领导有方有力,运用新的灵活有效的机制,推动全市老促会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宣传和弘扬革命传统。一是充分利用红色遗存建成一批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投入3亿5千多万元,先后修复建立“平和暴动纪念馆”、平和欧寮村“革命老区精神纪念馆”、“ 靖和浦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旧址”、龙海区“王德纪念馆”、“抗日女英雄李林纪念馆”、漳浦县“红七师师部旧址” 等红色遗址43处。我会还与市史志委积极推动下,市里投入一亿多元,建成“漳州(闽南)革命历史纪念馆”(去年三月开馆)。全市还建设、扩大、提升了40多处革命老区“三红”精神教育基地。每年到上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学生等有100多万人次。二是认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如在2018年3月我会与市史志委、中共平和县委联合举办纪念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90周年活动,举行了系列红色丛书首发式和 “平和暴动”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重走红军路”和绿化植树等系列活动。2020年,我会又积极筹划纪念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9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联合市史志委、老区办编印了《芝山红楼耀千秋——史料集》、《红军进漳革命故事集》、《漳州革命老区遗迹通览》等3本红色书籍。举办了“纪念红军进漳90周年文艺汇演”,芗城区老促会举办了“红色金融家高捷成事迹专题讲座”,漳浦县老促会举办了“红三团成立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等。三是积极编写一系列革命老区的光辉史诗。精心组织9个原中央苏(老)区县认真编纂《革命老区发展史》。积极协助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电视专题片《不忘初心 服务老区》拍摄。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中,我会撰写的《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老区更好发展》的文稿,入编省老促会和中国新闻网联合编辑的《改革开放·福建样本》,还有60多篇专题稿件先后在《中国老区建设》杂志上发表。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活动中,我会联合市文联发动艺术家创作书法、美术作品80多幅。多年来,我会年年获得全国老促会表彰的宣传工作一、二等奖。今年,我会又认真组织各县(区)老促会编纂《漳州市老区村革命史》,拟于明年编印成册。
(三)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我会坚持每年都选择一个事关老区发展大局和老区群众热切期盼的重要课题,深入老区乡村开展专题调研,千方百计让老区人民得到更多发展“红利”。近年来,先后有5份调研报告得到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批示,市里相应出台了支持老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做到每年一调研,每年一“进言”。
(四)奖教助学,培育老区人才。坚持把做好黄仲咸、科华、陈建平等老区助学奖学金的发放作为激励老区学子的举措,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增强老区情感的载体。坚持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去年,我们在平和4个老区乡镇开展奖教试点,在公开公平评选的基础上,奖励了23位老区中小学教师,每人1万元,社会反响很好。今年我们已在全市全面推开这项工作。截止去年底,全市(含县区)共成立7个奖学金,助学金额达到439万元/年。其中漳州科华公司建立的“漳州科华老区育才奖学金”,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共捐资1155.4万元,奖励资助老区学生6378人。
(五)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发展。在助力老区脱贫致富过程中,本着“拾遗补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坚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认真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向市政府建议拨专款扶持老区发展特色产业。2015年,我会向市政府建议,每年拨出一笔专款发展老区特色产业,促进老区区域经济发展。市政府确定每年拨款400万元,扶持老区特色产业,2018年一半改为革命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帮扶培育了一批可复制的示范村、示范点和示范项目,以典型引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我会还协助把市政府每年400万元的老区特色产业帮扶资金,从原来 “撒胡椒面”做法转向以扶持能在当地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把推动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重点。千方百计推进老区自然村道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交通道路“短板”。8年来,为推动老区自然村道路建设,我会始终坚持一方面积极向市、县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一方面紧紧跟踪项目抓质量抓落实。通过前后两轮的帮扶激励,总投入13.1亿元,其中市财政共投入近1.1亿元,县(区)配套2亿多元,老区群众筹集资金10亿元,且踊跃投工投劳。至2020年,全市1121个老区自然村共建成1800多公里的自然村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178万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主要经验体会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支 “老区义工”队伍,要在新时代的伟大潮流中,不断提升老促会的工作成效。关键是:一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注重挑选具备较高政治业务素养,有丰富工作经验,较强的协调能力,对老区有深厚感情的同志进入老促会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一把手,最好是在职的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二要有乐于奉献精神。全体老促会的同志都要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为老区人民贡献一份光和热的奉献精神。三要善于谋划工作重点。老促会工作线长面广点多,而老促会工作力量有限,要主动作为,有着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善于“拾遗补缺”,虚实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四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每项工作都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逐项抓落实,作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