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

汝州“种植大户”李肖飞带动老区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01 08:51:57  浏览量:209




汝州“种植大户”李肖飞带动老区产业振兴


汝州市老促会 郭营战 焦玉昌 袁旭奇


      日前,汝州市焦村镇秋树李村旁的梦圆种植合作社院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地面,空气中弥漫着热浪。合作社负责人李肖飞和妻子头戴草帽,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砸在摊晒的春地玉米上,瞬间洇出一小片深色痕迹,又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远处,两座20多米高的烘干塔,仿佛两位高大的哨兵,在静静守护着这对勤劳的“小年轻夫妻”。
“这是刚收获的春地玉米,咱这儿的地能使用东二干的大渠水,今天天旱,多浇了两水,收成和去年一样。”李肖飞擦着脸上的汗水说。

      13年的风吹日晒,今年38岁的里李肖飞,瘦高个,皮肤黝黑,黑蓝的T恤衫,大裤头,沾着泥巴的拖鞋,蛮结实的样子。

      “我是从2012年开始搞种植的,开头有二、三十亩地,种的是咱当地传统的西瓜、白菜。由于周边都是这,也不怎么好,从2015年开始扩大规模,发展小麦、玉米种植,当时有二三百亩。”李肖飞说,扩大种植规模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没有钱,就从三里五村的亲戚朋友那儿借钱,全是民间借贷。”

      最多的时候,他借贷过100多万元的各类借款。“有时候庄稼收成不好,不能够及时还钱,人家找到我,我就实事求是给人家说。咱是实在人,说的都是实话,最后他们也都体谅咱,有钱了抓紧还上,也没有人为难我。”李肖飞笑笑说。

      “前几年收小麦和玉米的时候出现了两次连阴雨天气,我有几十万斤的粮食都发霉变质了,吃了那亏之后,我决定引进大型烘干设备。”2020年起,李肖飞陆续投入160余万元,购买了两条烘干生产线。“除了我这么多年的积蓄,还借了很多钱,不过也值得,我这两套烘干设备,一次能装进去湿粮食160吨,一天能烘干粮食300吨,不仅保证了自己地里的粮食不变质,还方便了周边的许多乡亲们。”

      除了这些烘干设备外,耕种收获全靠他熟知的专业农机团队来操作。李肖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600多亩地,如果自己买一套机械设备,少说也得100多万元,如果平常不去对外服务,机械都是闲置。用专业农机团队来耕种收获喷洒农药,一亩地一年的费用也就200多元,很划算。”

      李肖飞话不多,但每句说出来的话都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干农业活,自己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自己带头下到地里干,才能带领好雇来的人,才能精细化掌握庄稼的长势和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正是靠着上游的陆浑灌区东二干支渠及时充足的水源,李肖飞经营的600多亩耕地才有了较稳定的收益。“如果没有大的恶劣天气,一亩地一年的净收益在500元以上,算算比出去打工要强。”李肖飞说,13年来,他已经深深喜欢上这“累并快乐着”的农耕生活。能够一家人在一起劳动、生活,他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与此同时,他的规模种植也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成为他安心搞种植的好帮手。“这两年我推广市农业农村局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国家每年给我补贴化肥二、三十吨,去年还使用了25万元的农业免息贷款,购买烘干设备还补助了23万元。”

      如今,他的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的种粮大户和村民抱团发展发展连片种植6000余亩。“今年我们引进了‘谷神19’小麦品种,收获的小麦比市场价每斤高出5分钱以上,而且都是订单式回收,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和村民愿意和我合作。”

      梦圆种植合作社不仅是李肖飞的 “聚宝盆”,更是周边农户的 “致富园”。看着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李肖飞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只要好好侍弄它,它就不会亏待咱。下一步,我打算引进更多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发展粮食深加工,不仅自己增收,还得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张羽洁)

扫码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