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lqw.com

网站首页/红色场馆/红色场馆
红色场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4-09-24 11:51:08  浏览量:135



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占地60亩,现建有东西展厅各一座,陈展面积2200平方米,拥有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延安街、北窑军事会议、军事训练场、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毛家棚中原局印刷厂和孤山冲等30多处革命旧址或遗址。中原局旧址群现存房屋182间,其中馆区70间,现有馆藏文物5987件,其中国家定级文物1546件(一级4件,二级46件,三级1496件),其他实物、文献、图片等4441件。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1958年正式开馆,1988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竹沟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也是“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河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党,竹沟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2月,党中央和毛主席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1938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竹沟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抵达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新四军二、四、五师均诞生于此,三、七师的部分骨干也来自竹沟。刘少奇、李先念、方毅、王恩茂、张劲夫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理治、刘之久、周骏鸣、任质斌、王国华等80多位省部级干部,徐海东、王震、张爱萍、张震、王恩茂、杨梅生、成均、赵启民、肖望东等120多位将军和200多名地师级干部在竹沟战斗、工作、生活过。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教导队、党训班、青训班等,先后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多人,组成东进南下的中坚力量。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1111,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抗,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之后,竹沟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竹沟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竹沟革命纪念馆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按原貌修复馆内全部建筑,1980年重新开放。1985年,竹沟革命纪念馆东扩750平方米,恢复了中原局秘书处,中共豫鄂边省委、中原局组织部、中原局供给部和中原局通信队5处旧址,新建了纪念馆大门和围墙。同时,在纪念馆外围修复了北窑军事会议旧址和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旧址。1988年,为纪念中原局在竹沟设立50周年,纪念馆将临街的9间旧址改造为竹沟抗日根据地斗争史陈列室。1996年,竹沟革命纪念馆征用北侧土地3.5亩,新建了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展大厅,完善了接待室等配套设施,并决定将大门从延安街改为面北临334省道。竹沟革命斗争史展厅于199811月揭幕开放。2009年,竹沟革命纪念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扩建了东展厅,新建了西展厅,修建了花岗岩中心广场,雕塑了中原局五位伟人群雕,恢复了延安街和北窑军事会议旧址原貌。目前,竹沟革命纪念馆已成为豫南大地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璀璨明珠。

  竹沟革命纪念馆隶属确山县文广新局,是副科级全供事业单位,现有人员34名(其中在编人员14人,编制12人,临时用工20人),负责维修、保护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收集整理竹沟革命斗争史。建馆近60年来,先后接待朱镕基、李长春、李克强、汪洋、范长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30多人次,省部级以上干部720多人次,累计接待观众1600多万人次,对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9月,中国老促会、河南省老促会命名该馆为“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

                                            (责任编辑:白廷斌)


扫码分享文章